为深入推进我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统筹全校力量,汇聚多学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特色,2025年9月16日下午,我院联合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在学院多功能会议室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校内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我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建设方案展开热烈的讨论。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方德斌主持了会议,学院班子成员和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方德斌首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和目的。作为教育部首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建设单位,学校高度重视该学科的建设,在资源和师资配置上向该学科倾斜,明确提出“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如何在已有积累的基础上突出学科特色,发挥我校科研和人才培养优势,统筹全校力量开展跨学科研究,需要凝聚共识,发挥集体智慧,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陶喜红详细介绍了国内16所试点高校的学科方向设置情况。试点高校既有国内重点大学也有普通高校,既有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有省部共建和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各试点高校学科方向在呈现共性的同时也有各自鲜明的特色,为我校专业方向设置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方德斌回顾了五年来我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和学科建设走过的历程,介绍了从民族学自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二级学科,到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等在专业和研究方向方面的探索,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方向设置的初步设想。
研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我校共同体学交叉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方案的完善等各抒己见、积极建言献策。段超教授、李吉和教授提出专业方向设置要注意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与民族学下属二级专业中华民族学的区别,突出民族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理论方向的支撑和依托作用,以及加强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城市民族问题研究。康翠萍教授介绍了我校教育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积累,认为这是我校区别于其他试点高校的独特优势,建议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吴开松教授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挖掘区位特色,加强中东南区域研究。田敏教授从学科方向名称凝练、研究内容整合以及发挥我校优势等方面,提出许多具体的建议。王世忠教授认为专业方向设置需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强调学科属性特点。李长中教授则建议强化共同体理论研究与美学研究内容,凸显我校文学专业的优势和支撑作用。潘红祥、李波、翟华云、张劲松等教授就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数字化发展和治理、定量分析法介入等对专业方向提出了建议。雷振扬教授肯定了我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面临的挑战;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建设要着眼长远、开拓创新,避免重走民族学老路;要梳理既有基础、发挥我校优势,凝练研究特色,关注重点区域。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的其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方德斌最后指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我校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建设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明确了发展方向。共同体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充分吸收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学科方向设置和专业建设方案,着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实现“走在全国前列”的建设目标。
责编/龚乔 审核/李学保、李从浩 上传/龚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