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架构
党建工作
干部工作
党校工作
机关党委
政策文件
常用下载

环球360管理网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同心石榴籽 共绘团结圆

来源: 日期:2025-09-28 点击:

“这座历史的丰碑勉励着各族人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我们要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站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环球360管理网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以下简称民社学院)学生段海容感慨道。这动人一幕发生在“跟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走中国”活动现场。民社学院以党建为魂、教材为纲、实践为笔,持续开展“跟着《概论》教材走中国”系列活动,在祖国大地上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答卷。


跟着课本去寻访

“作为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科书,《概论》理论性、学术性强,如何避免‘照本宣科’,让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起来?”看到《概论》教材时,民社学院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担忧。

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璐璐翻着《概论》教材,看着书中的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锡伯军民西迁戍边行走路线图和石刻等图片,她突然想到:民族学和社会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什么不带着学生、带上教材,去实地看看?

“‘凉州会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正好有学生的家乡是武威,于是我们利用寒假带着学生回家乡,寻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

2024年1月,王璐璐、袁亚南等老师带着几名学生,开启了首次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使他们坚定了继续开展活动的决心。当王璐璐向学院提出想法后,很快得到了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民族院校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要求,也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学院党委将“跟着《概论》教材走中国”实践育人活动纳入学院党建重点工作,为强化党建引领,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牵头、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的专项工作组,明确以1本教材为基底、N个实践主题模块联动的“1+ N”实践框架,构建纵向贯通的工作机制。

活动路线怎么定?学生如何学?学院成立“同心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实践宣讲团,以《概论》教材为指引,依托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昭君出塞、凉州会盟、文成公主进藏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进行实地考察,一路走、一路学、一路讲,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自活动启动以来,已累计派出3200余名师生在每年寒暑假前往湖北、甘肃、内蒙古等多地,足迹遍布除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所有省区市,先后开展220余次宣讲,累计服务群众1.4万余人次。

青春之声话团结

“你们讲的昭君故事,让老街又活了一次”在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同学们开展快闪式宣讲,引得居民和游客驻足聆听、称赞不已。

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党建引领。民社学院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实践宣讲团党支部,党支部设计“立足湖北服务边疆”的实践路线,由党员教师带队,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田野调查、专业实习实践、国情社情调研、文化志愿服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

为保证宣讲质量,出发前党支部组织开展《概论》教材研读,梳理30余个典型案例,通过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等形式,帮助师生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重大意义,确保宣讲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宣讲如何打动观众?党支部精准施策分众宣讲,用身边事说身边理,用小故事讲大道理,激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支部师生奔赴实践地后,开展“五个一”实践行动,即一场实地观摩、一次主题访谈、一次交流研讨、一场宣讲、一份田野日志,这些实践成果汇编成思政案例集成了鲜活的教学素材。师生还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推动党建工作、专业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合力

“讲王东海学长的故事,就像在跟自己对话。”马欣同学曾两次参加实践活动,讲述优秀校友王东海扎根西藏最偏远的山村无私奉献的故事,让她深受触动。

她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朝着心中的目标努力,终于如愿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党支部构建全链条贯通实践教育体系,激发青年学子入党信念和决心,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现在党支部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30余人,并通过党建带团建,持续汇聚青年力量,让更多青年学子接过接力棒,以青春之声,唱响民族团结时代强音。

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这是第一次有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进行昭君文化的调研,希望你们能一直做下去,也鼓励其他人跟你们一起做下去”昭君博物院院长武高明在口述史访谈中说的话,让徐特立同学感受到青年人所肩负的时代责任,他将责任感转化为行动力,3次参加“跟着《概论》教材走中国”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申报项目,获批了国家级立项。

“跟着《概论》教材走中国”活动不仅培养能讲故事的宣讲者,更塑造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徐特立的故事,是学院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网络的一个缩影。学院深化校地合作,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等地签订合作协议书,联合地方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文化馆等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构建起“人才共育、资源互联、平台共建”的长效机制。

今年暑假,学院师生组建6支队伍,分赴湖北兴山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苏尼特右旗等地,开展以昭君文化为纽带的“鄂蒙联动”暑期实践活动。6支队伍开展进机关、乡村、学校、社区等“八进”宣讲活动,助推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

民社学院党委书记钱文彬介绍,此次活动依托省级试点项目,以“跟着《概论》教材走中国”活动为载体,统筹推进高校、地方、教材、师生四方协同,构建起区域联动、多方参与、全域推进的实践格局,打造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范式。

故事未完待续,民社师生一路前进,从塞北草原到江南水乡,从雪域高原到中原大地,大家怀着初心、带着教材,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各族群众的心田,使其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祝璇 通讯员 谭雪霏 袁磊 马博博 摄影 刘婉歆)